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历史演义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时间:2024-03-07 22:01:23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通用40篇)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通用40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

之前,我在网上买了一本书,叫《东周列国志》。它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发生的故事。我买回家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也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内心与东周各国灭亡的原因,让我好想走进了春秋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但因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千百年的战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的上历史的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这本书中讲述了春秋列国时的许多史实,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

这本书中有许多道理,在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没有与廉颇不合,而是处处让着他。而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苦心,竟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谢罪。我学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与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重耳出亡中,重耳因被人打败,逃离国家,带着门客受苦受累。有一次,介子推端来一碗肉汤,重耳问肉哪里来的,介子推说是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重耳泪流不止。机子推一心为主,竟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真是一个好臣子。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的书,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希望大家看一看。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2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作者:冯梦龙。该书主要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跨越的年份很长,从西周末年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及其丰富。其中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重耳复国兴霸业》、《蔺相如完璧归赵》等众所周知的故事

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周幽王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然听从一位大臣荒唐的建议:点燃烽火台,戏弄各路诸侯。各路诸侯被戏耍多次,非常恼火,等到敌人真正入侵,烽火台再次被点燃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周幽王又在和褒姒取乐,所以他们决定不出兵。最后周朝灭亡,周幽王惨死。

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丢了江山。一个君王荒废朝政,每日琢磨的不是百姓疾苦、国家强盛,而是用尽心机只为美人一笑,那么这个君王对国家的统治必然不能长久。一个君王戏耍诸侯,用欺骗来取乐,结果必然被灭亡。为了减轻周幽王的过错,褒姒就被称为妖姬,被后人不停的唾弃。事实上没有褒姒也有周姒、王姒……这是周幽王好色、不喜朝政的本性所决定的。就如夏桀、商纣丢了江山,就不是因为妹喜、妲己。

《东周列国志》作者文笔非常好,把一个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人物刻画得入目三分。通读全书,让我对西周、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历史知识。看着一个个国家慢慢兴起、慢慢强盛、慢慢衰弱。最后灭亡,我发现国家兴起和强盛一般都是君王勤政、广纳贤士的时期,国家衰弱和灭亡一般都是君王昏庸、荒废朝政的时期。

诚信、勤奋、进取是让我的学习和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法宝,这就是《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3

中国古典名著中哪部诞生的成语最多?既不是红楼梦,也不是三国演义,而是明朝人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像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完璧归赵等这些我们熟悉的成语都来自这本著作。

想知道更多的成语吗?想知道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东周列国志》吧!古人云:“乱世出英雄。”这本书可以我们认识许多豪杰。有雄心万丈。的君主;有经天纬地的能臣; 有征讨杀伐的将士; 还有各种能人义士…… 这些鲜明的形象,将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演变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上的故事生动、感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古人特别的精神。如卧薪尝胆告诉我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雪耻,要以超人的毅力刻苦自励。而退避三舍更反映出了古人在战场上不忘当年承诺。总之,读《东周列国志》,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收获:一是励志,它激励我们胸怀宽广,目光远大,以天下事为己任;二是益智。

从兼并战争和宫廷纷争中,可以学习了解到古人的政治谋略,提高警惕,防范奸诈小人和阴谋诡计;三是警示我们从昏君乱臣中得到启示,了解历史规律,增长知识;四是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成语及故事。我推荐大家也来读这本书。愿大家在读这本书时能收获快乐!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4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叫《东周列国志》的书。

这本书记叙的是从西周末年周幽王朝政败落敌人入侵,东周建立一直到六国被灭,秦始皇统一天下。

这里讲述东周时期的各位诸侯王互相争战,互相将自己国家的太子送到别的国家谈和当人质,这种方式让我感到古代人思想的落后,心眼不好,而且一道各国发生矛盾,两国交战时,被攻的一方城内除了卫兵之外还要让百姓也扛上斧门。棒子。锤子来守城,真不知道古代的那些大王是怎么想的,卫兵就要保护百姓,让百姓先撤,如果百姓也要战斗,那卫兵和百姓有什么差别,百姓当不当卫兵有什么关系呢?这让我感到古代人的精神、意志太落后,只会索取,会奉献的没几个。而有一点让我最痛恨的就是,为什么在守城弹尽粮绝时或天灾人祸没饭吃时,就把自己家的小孩子或是看到的小孩子,不管是亲生的还是领养的,不管是亲戚的还是朋友的全都将小孩为什么小孩就要被大人或老人吃掉,为什么古时的大人就不能割两块自己的肉给孩子吃。古时的大人跟现在的妈爸跟本没法比。我也不说了,大家都眼见为实。为什么那么残忍,怎么能他们也有舍不得的,但他们不是大家都饿着,宁愿饿死,也不动孩子一个手指头,而是两家人交换孩子,互相吃肉!可气!可恨!可恼

后来各国连年征战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最后秦国灭了其他七国统一天下。这时东周呢?早就在历史上记录住了。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5

三国虽然有趣,但过于短暂;秦朝虽然勇敢,但过于残暴;明朝虽然战无不胜,但过于无能;只有东周呆若木鸡才是给人带来无穷情趣。那些惊险的宫廷斗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场面宏大的战争,各国国君贤纳的感人故事,全面体会了东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东周历史的记载,离不开的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面精彩的故事,也离不开冯梦龙良苦用心地将纷繁芜杂的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东周列国志》记述了从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五百多年的历史事情。第一个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此,西周灭亡,春秋开始,春秋开始后,周王朝国力一蹶不振,取了代之的是强盛的诸侯各国们。映入脑海的是“春秋五霸”,后来,是”战国七雄”。他们使中国国力突飞猛进,无论是军事、教育、经济还是政治都占据了世界的一席之地。此外,我们现在经常用的很多成语,典故都来自《东周列国志》,如:一鼓作气,完璧归赵等等。

《东周列国志》最大的意义是得民心得天下的 ……此处隐藏23397个字……列国志读后感 篇37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纵横驰骋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无数个国家和个人在这段长达五百多年的动荡不安中俯仰沉浮,讲述了春秋列国时期的许多故事。

我读了这本书,感触很深。书中描绘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大如牛的壮士,有骁勇善战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小人,当然还有很多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这些人物时而令我感动,时而令我敬佩,时而令我憎恨……

其中,《郑庄公掘地见母》是令我感动的故事。那时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再也不见母亲。有一个正直无私之士颍考叔见庄公对母不孝,便讲了一个猫头鹰长大后啄死母亲的故事。庄公默默不语。晚餐时,庄公赏了颍考叔一块肉,只见他却把肉用纸包好回家孝敬母亲。庄公猛然醒悟,掘地见泉,建了一个地下室,与母亲相见。我被他的孝心所感动。虽然庄公不孝于母亲,但是他仍做到了他应尽的义务。

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令我憎恨的故事。周幽王昏庸无能,不理朝政。宠信他的爱妃褒姒,为了搏美人一笑,居然点燃了烽火,顿时火光冲天,鼓声如雷。邻近的诸侯以为有战事,连夜赶来相助。可是幽王却只是和他们开了个玩笑,诸侯们都非常生气。褒姒见了,却大笑不已,幽王也因此失去了威信。后来,真的有外敌入侵时,再燃烽火,却没有人来救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究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危险真的来到时,就不会有任何人来帮助你,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这本书非常值得大家去会读,因为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而且还能汲取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精神。让我们“以史为鉴”,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吧。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38

吾有女,尚在求学之龄,吾常忧其所知储备不足,请教于同学故交,遂购书于市,得《东周列国志》上下两卷。女曰书艰涩难明,吾自告为导读。然初读之时,误以精读之法,纠于生僻字义,览书极慢,兴味索然。后以粗览为要,于月馀阅毕两卷,遂知读史之乐亦无穷也。吾年少求学未以尽力,今乃以四十之龄陪女读史,所幸得及,幸甚!

《志》以时间为索,缀以人物故事,上下五百有馀年历史迎面而来,吾阅之每每有恍然之悟。读史以静心,吾读《志》有感一二,述以记之:

一、居上位者须有察人之智容人之量。国有贤士还须明君用之,若管仲曾射齐桓公中钩,桓公捐私忿,拜相管仲,仲以千古名相流芳,桓公亦成春秋五霸。夫明君者,皆能贤不以貌取,才不以年分,故公孙枝、钟离春奇人异征,皆能得用;甘罗十二为相,百里奚七十仕秦,臣酬壮志,君成霸业。

二、人才主兴亡之局。国有明君还须贤士辅佐,观五霸之成,齐桓公纳相管仲、举火爵宁戚,秦穆公五羖羊皮赎百里,晋文公自出亡之际即豪杰名士甚众,楚庄王问鼎中原,得相孙叔。正所谓“总来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

三、所倡忠孝不尽然。《志》倡忠义及至孝,若介子推割股啖君,晏娥儿逾墙殉节,鲍叔荐仲,皆可歌可泣。然其中亦不乏愚忠愚孝,如暴虐无道之君,似只能天谴而不得人伐,否则弑君之人亦遭天谴;母仪尽失之人不能责之,否则皆子不孝。忠孝之义偏也!

四、宋襄公遵礼非迂。泓水之战,襄公不攻渡河之师、不击未列之兵,遂致兵败。襄公所处之世“礼崩乐坏”,其仍遵循“以人为本,以义治之”的军礼古训,捍卫仁义,世人皆以其迂腐。然古代欧洲骑士精神,世人皆推崇为公正、浪漫、绅士,具君子之风,而奉行君子仁义具贵族精神的襄公却被贻笑千年,岂不悲哉!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39

很早之前,我就阅读过了东周列国志一书。这是一部讲述国与国之间斗争为主线很有意思的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周时期长达500多年的纷繁历史,从大周王朝衰落起,到诸侯国次第崛起: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群雄逐鹿!

这部书中也充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倾国倾城的美人,力能拔鼎的力士,仗义行侠的义士等等。其中着墨最多的是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以及尽心辅佐他们的名臣或是助纣为虐的奸人。这些饱满鲜活的形象,为读者演绎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而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书中涌现出的舍己为人、尽忠报国的那些人,其中介子推这个人最让我欣赏、敬佩,特别是在三十一回晋惠公怒杀庆郑 介子推割股啖君这个故事中的表现使我对他念念不忘。

介子推割股啖君这个故事表面上有些血腥,但却是一个忠君为民、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外在流亡,他追随的臣子先是逃向了小国狄国,狄国国君不仅对重耳礼遇有加,还让重耳娶妻成家。但当时晋国国君晋惠公担心重耳对他有威胁,于是派人到狄国刺杀重耳。得到消息的重耳,无奈下又开始逃亡,由于一行人的盘缠已经被偷走,一路上吃尽苦头,流亡到卫国时,几天没吃上饭的重耳已经奄奄一息,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狐偃把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来的肉菜汤,狐偃忍住痛苦的表情,低声说:大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果见介子推正从山沟里一瘸一拐的走出来,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发誓有朝一日做了国君报答他

后来,历经磨难的重耳果真成为了一国之君。当他开始论功行赏之时,陪同重耳在外流亡19年,历经艰苦、受尽歧视,始终对重耳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却悄然离开带着母亲进入大山。

19年中介子推一定有很多机会,可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40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通俗小说家冯梦龙据前人作品改写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该小说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是一部少有虚构、根据史实创作的作品。故事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编排,成为一部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优秀文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读了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该书的第二回———郑庄公掘地见母。本故事讲述了郑武公两个儿子(长子寤生,次子段)争夺王位,加上母亲姜氏从中撮合,长子寤生即位(叫郑庄公),母亲姜氏跟段里应外合,打算夺下王位,不料长子寤生早有准备,次子段觉得没脸见哥哥和母亲就自杀了。母亲也离开了长子寤生的国都。郑庄公后悔了,觉得自己成为不讲天伦的罪人。有一天,郑庄公手下的一位小官叫颖考叔。他为郑庄公带来了一只猫头鹰给他当野味尝尝鲜。同时,把猫头鹰的寓意讲了出来。(这种鸟小的时候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它养大,长大后,竟然反过来把母亲啄死。)郑庄公听了非常羞愧,同时看到颖考叔把好羊肉包好放在袖子里,原来,他要带回家中给母亲吃。此时,郑庄公赞扬颖考叔是一个孝子,同时问他如何弥补自己对母亲的不孝,颖考叔为郑庄公出了一计(把地挖开,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建一个地下室,把母亲姜氏接到里面,在此相会,这样就不违背誓言了。),使郑庄公能够把母亲接到国都。

读了这一回,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不能忘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不能像猫头鹰那样忘恩负义,要像颖考叔一样孝敬母亲!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通用4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先力国学网 www.dqwx168.com 版权所有